苗族,云南境内约有104.35万人,主要分布于滇东、滇南地区。根据史书记载。云南苗族当在明初由贵州迁入云南。苗族没有文字,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。
除了酷爱音乐外,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,他们的挑花、刺绣、蜡染声名远播。苗族女子爱戴银饰--银项圈、银手镯和银发夹……因为苗族深信: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。
生活于云南南部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地区一带的苗族,以种植包谷和稻谷为生,他们的女人,因其服饰花哨、艳丽,又被人称为"大花苗"。
芦笙--苗族的"铜管乐":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,他们酷爱跳芦笙舞。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,管上有孔,管内镶有簧片,每管一音,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。芦笆大小悬殊,大的达数尺或丈余,小的仅几寸。芦丝随着吹奏者的口唇气息的变化,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趣,具有一种特殊勉力。
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管弦乐队,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。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,都要吹奏芦笙。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,你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。入夜后,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。
苗家为什么吹芦笙?传说苗族和汉族是两兄弟,同住水草肥沃的北方。后因发生战争,苗族被迫南迁,逃到江边,前有大河,后有追兵,危急时刻,是龙竹救了苗族,帮苗家解脱了危难。因此,苗家人用竹做成芦笙安全行路,失派一个人吹着芦笙在前面开路侦察,用芦丝招唤群众如遇野兽和敌人,用芦丝告诉大家躲避,让大家安全南迁。以后,苗家的芦笙就一代一代地往下传。
"踩花山"--苗族的狂欢节:苗族的踩花山是从祈求生育的仪式衍生而来的,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到初七,有相对固定的节址--花山场,赶节者过去多为苗族青年男女,现在它成了男女老幼的共同佳节,参加人数成千上万,热闹非凡。
花杆,是踩花山的标志。一般选择高大、挺拔的松柏树干,扎上鲜花和彩旗。在苗族人心目中,花杆是吉祥、幸福的象征。他们认为,中年人或老年人围着花杆跳舞就可以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、人泰安康;已婚不育者,围着花杆跳跳就会有求必应,生育得子,青年男女则在花山场的歌舞中,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。踩花山这几天,人们都要围着花杆,踏着芦笙的节奏,不分昼夜,狂欢数日。
节日期间,还要举行各种竞赛活动。最吸引人的是爬杆比赛:即在花杆顶上挂一葫芦好酒,要求竞赛者上杆时头向上,下杆时头朝下,一上一下,速度快者为胜,奖品就是杆顶的美酒。
"串月亮"与"三步路"--有趣的苗族婚俗:苗族青年除了在花山相恋外,他们生活中的恋爱也别有情趣。
串月亮,这是苗族青年相互交往的另一种形式,多在赶场和集会散场,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进行。经过"串月亮"相恋和订下婚约后,要举行一次喝"血水"的仪式。届时,男女双方背着父母和亲友,偷偷来到溪水旁,由男子双手捧着请水,双方都将手指刺破,让血滴入清水中,然后共同一饮而尽。饮水当中,男女相视脉脉含情,表示终身相许,白头偕老。
三步路,这种形式在金平县一带的苗族青年男女中尤为盛行。当男方正式提出与女方确立恋爱与婚姻关系后,女方往往红了脸,羞答答地说:"假如你能等,就等半年或一年再说;如不能等,就走吧。"光从字面上理解,好像姑娘要让男方等半年一年,否则就劝男方离开。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。姑娘说的"走",意思是可以与小伙子举行"走三步"的仪式。小伙子会意,就上前拉住姑娘的手,两人共同走了三步。走完后,姑娘就会对小伙子说:"既然你拉我走,今后我俩在一块过日子,你可不能嫌弃!"这样,两人的婚事就订下来。